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989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人物簡介
牛漢(1923~ ),原名史成漢," 七月"派代表詩人之一,也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之一。因為上了兩年小學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對,總把“承”字寫錯,有一次牛漢考試時,寫“承”字少寫了一筆,因此沒有得到第一名,所以父親為他改名為史成漢,現當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和作家.(在他的作品《我的第一本書》中有提到。)曾用筆名:穀風,遠祖係蒙古族。
坎坷磨難之後,在中國文學的新時期,他又恢複了詩的活力。他的詩集《溫泉》榮獲中國作家協會優秀詩集獎。
牛漢自述說,他三四十年來,喜歡並追求一種情境與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詩。這種詩,對於現實、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經過長期的沉澱、凝聚或瞬間的升華和爆發,具有物象和可觸性。詩不是再現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經過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誠的探索思考,不斷地發現和開創生活中沒有的情境,牛漢說他每寫一首詩,總覺得是第一次寫詩,它與過去任何一首詩都無關係,懷著近乎初學寫詩時的虔誠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詩歌領域,不停地抗爭、探索、超越、發現,沒有發現新的情境,決不寫任何一行詩。評論家當然可以從他幾十年的詩作之中看出來可尋的軌跡,而事實上他一生的創作,是奔突飛馳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寧願在創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練、走不到盡頭,生命永遠帶著令人可歎的新的創傷。詩集《溫泉》裏的詩,可以說都是情境詩,這裏的詩多數都寫於“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幹校”。如果把這些詩從生活情境剝離開來,把它們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詩,就難以理解這些詩意象的暗示性與針對性,很難理解產生這些情緒的生活境遇。在“五七幹校”,他默默地寫的這些詩有著同一的感情動向與構思的脈絡,幾乎成了條件反射,許多平凡小事當時常常會突然點燃他隱藏在深心的某些情緒。那時,對他來說,隻有詩才能使靈魂在窒悶中得到舒暢的呼吸。因此這些他心裏一直覺得很沉重的詩,都不可避免地帶著悲淒的理想主義的基調。
人物生平
1923年生,發表詩歌,原名史承漢(兒時被父親曾改為史成漢),40年代開始了創造詩歌。創作長詩《鄂爾多斯的草原》。出版的詩集有《彩色生活》(1951)、《愛與歌》(1954)、《溫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懸崖》(1986)、《牛漢詩選》(1998)。近二十年來,迷在散文的寬廣的境界裏,已出版《滹沱河和我》、《螢火集》、《中華散文珍藏本ⷧ漢卷》等五本。
曾任《新文學史料》主編、《中國》文學雜誌執行副主編。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中國詩歌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協全委會名譽委員等職。作品譯成俄、日、英、法、西等國文字出版。 因為上了兩年小學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對,總把 “承”字寫錯,(在他的作品《我的第一本書》中有提到。)曾用筆名:穀風,遠祖係蒙古族。1923年10月生於山西定襄縣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14歲之前一直在鄉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練拳、摔跤、弄泥塑、吹笙、打群架,是村裏最頑皮的孩子,渾身帶著傷疤,一生未褪盡。父親是個具有藝術氣質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學教員,大革命時期在北京大學旁聽過,舊詩寫得頗有功力。他十歲以後就入迷地翻看父親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書刊。母親教他誦讀唐詩。母親生性憨直倔強,他的性格上繼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質。抗日戰爭爆發後,隨父親流亡到陝西,在西安叫賣過報紙,學過幾個月繪畫,徒步攀越隴山到達天水,進入一個專收戰區流亡學生的中學讀書。入迷地畫畫寫詩,幾次想去陝北魯藝學習未成。1940年開始發表詩,1941年在成都發表詩劇《智慧的悲哀》,1942年發表在桂林《詩創作》上的《鄂爾多斯草原》引起詩歌界的注視。1943年考入設在陝西城固的西北大學俄文專業。1945年初在西安主編文藝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進入華北解放區。建國初期,在大學、部隊工作過。1955年5月因胡風案被拘捕審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70年代在湖北鹹寧幹校勞動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裏突然升起。1979年以來,創作了約二三百首詩。曾寫過《滹沱河和我》,描寫了小時候與滹沱河的往事經曆。和《綿綿土》一樣都是寄托了對故鄉的熱愛與思念之情 牛漢的《經過了長期的悼念一棵楓樹》獲1981年-1982年文學創作獎,《溫泉》獲全國優秀新詩集獎。牛漢的詩,兼有曆史的深度和心靈的深度,兼有對於社會現實的體驗和生命的體驗,兼有思想性和藝術性。散文集《牛漢散文》,《螢火集》,《童年牧歌》。
這裏的詩多數都寫於”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幹校”。
主要作品
《悼念一棵楓樹》《華南虎》《半棵樹》《空曠在遠方》《汗血馬》(被選為人教版八上課文)《改不掉的習慣》《滹沱河和我》
詩集:《海上蝴蝶》《溫泉》《祖國》《愛與歌》《彩色的生活》
自選集:《蚯蚓和羽毛》《我的第一本書》(被選為語文人教版八下課文) 《華南虎》(被選為人教版語文教科書課文)
作品簡介
《鷹的誕生》讓人想起一句西方格言:“鷹有時比雞飛得低,但雞永遠也飛不到鷹那麽高。”這首詩寫詩人對於鷹的向往,“五七幹校”這艱險危難的地理政治環境,是可以比喻成誕生鷹的窠的。《毛竹的根》表現了詩人非常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那屬於詩的東西。幹涸發燙的土地裏,斫斷的毛竹根沁出了一絲清水。這本是很平常的詩,但它激起了詩人的想象和體驗,毛竹的生命力啟發了詩人的生命力。《蛇蛋》富於藝術刻畫,而且通篇是藝術刻畫,詩人借此抒發了對於生命的複雜而奇異的感受。《悼念一棵楓樹》是一首發掘很深的詩。砍樹是很尋常的事,砍樹也確是可以象征什麽,然而,在這首詩裏,詩人有獨到的發現,和深入的開掘,這就不尋常了:“但它的生命內部/卻貯蓄了這麽多的芬芳”,而且,“芬芳/使人悲傷”。這些刻畫與描寫,使我們想起有一種偉人,當他倒下之後,人們才感覺到他的價值。人們愈認識這價值,就愈悲傷。《巨大的根塊》的構思也是奇異的:頑強的生命總是深深地埋在地底下,最耐燃燒的東西裏都有長久凝聚的熱力。《華南虎》是一首名詩,藝術刻畫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這樣說,自從裏爾克那首《豹》問世以來,任何詠動物的詩都要在它的麵前經受考驗,因為《豹》實在太好了。比之於《豹》,牛漢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和深刻的屬於自己的感受。在這裏,除了正麵描寫虎的血淚、悲憤之外,詩人從觀眾與老虎的關係觀察,用觀眾的膽怯、絕望、可憐、可笑來襯托虎的安詳而臥。華南虎是一切受迫害的偉人的象征,而那些觀眾則象征著一切偉大壯麗的東西被毀滅時以可悲看客身份出現的支持者;這些人是渺小的,然而他們卻有在籠外張望老虎的權利。《華南虎》被選做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十八課。《蘭花》很有詩趣,意味深長:找不到蘭花不是因為蘭花不存在,而是因為辨別不清蘭草和野草。《麂子》很感人,如果詩人沒有博大的愛心,是無論如何也寫不成最後兩行詩的。《傷疤》的創作過程是:因為詩人有傷疤,他才能發現樹的傷疤;隻因詩人體驗深切,他才能說出“所有的傷疤下麵/都有深深的根啊”這樣石破天驚的話。
作品欣賞
鷹的誕生
啊,誰見過,
鷹怎樣誕生?
在高山峽穀,
鷹的窠,
築在最險峻的懸崖峭壁,
它深深地隱藏在雲霧裏。
仰望著鷹窠,
象瞅著夜天上渺茫的星星。
虎豹望著它歎息,
毒蛇休想爬上去,
獵人的槍火也射不了那麽高!
江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帶,
鷹的家築在最高的大樹上
(哪棵最高就築在哪棵上)
樹尖刺破天,
風暴刮不彎。
鷹的窠,
簡簡單單,十分粗陋,
沒有羽絨或茅草,
沒有樹葉和細泥,
全是些汙黑汙黑的枯樹枝
還夾雜了許多荊棘芒刺。
它不擋風,不遮雨,
沒一點兒溫暖和安適!
鷹的蛋啊,
顏色藍得象晴空,
上麵飄浮著星雲般的花紋
它們在鷹窠裏閃閃發光。
鷹的蛋,
是在暴風雨裏催化的,
隆隆的炸雷
喚醒蛋殼裏沉睡的胚胎,
滿天閃電
給了雛鷹明銳的眼瞳。
颶風十次百次地
激勵它們長出堅硬的翅膀,
炎炎的陽光
鑄煉成它們一顆顆暴烈的心。
啊,有誰看見過,
雛鷹在曠野上學步?
又有誰看見過,
雛鷹在屋簷下麵歇翅?
雛鷹不是在平地和草叢裏行走的禽類
它們的翅羽還很短小的時候,
就扇動著,鳴叫著
鑽進高空密雲裏學飛。
風暴來臨的時刻,
讓我們打開門窗,
向茫茫天地之間諦聽,
在雷鳴電閃的交響樂中,
可以聽見雛鷹激越而悠長的歌聲。
鷹群在雲層上麵飛翔,
當人間沉在昏黑之中,
它們那黑亮的翅膀上,
鍍著金色的陽光。
啊,鷹就是這樣誕生的。
華南虎
(選自《詩刊》1982年2月號。)
在桂林
小小的動物園裏
我見到一隻老虎。
我擠在嘰嘰喳喳的人群中,
隔著兩道鐵柵欄
向籠裏的老虎
張望了許久許久,
但一直沒有瞧見
老虎斑斕的麵孔
和火焰似的眼睛。
籠裏的老虎
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
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
有人用石塊砸它
有人向它厲聲嗬斥
有人還苦苦勸誘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長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動,
哦,老虎,籠中的老虎,
你是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嗎?
是屈辱的心靈在抽搐嗎?
還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憐而可笑的觀眾?
你的健壯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開,
我看見你的每個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結著濃濃的鮮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綁著
活活地鉸掉的嗎?
還是由於悲憤
你用同樣破碎的牙齒
(聽說你的牙齒是被鋼鋸鋸掉的)
把它們和著熱血咬掉……
我看見鐵籠裏
灰灰的水泥牆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
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
我終於明白……
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
恍惚之中聽見一聲
石破天驚的咆哮,
有一個不羈的靈魂
掠過我的頭頂
騰空而去,
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
和火焰似的眼睛,
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汗血馬
跑過一千裏戈壁才有河流
跑過一千裏荒漠才有草原
無風的七月八月天
戈壁是火的領地
隻有飛奔
四腳騰空的飛奔
胸前才感覺有風
才能穿過幾百裏悶熱的浮塵
汗水全被焦渴的塵砂舐光
汗水結晶成馬的白色的斑紋
汗水流盡了
膽汁流盡了
向空曠衝刺的目光
寬闊的抽搐的胸肌
沉默地向自己生命的內部求援
從肩腳和臀股
沁出一粒一粒的血珠
世界上
隻有汗血馬
血管與汗腺相通
肩腳上並沒有翅翼
四蹄也不會生風
汗血馬不知道人間美妙的神話
它隻向前飛奔
渾身蒸騰出彤雲似的血氣
為了翻越雪封的大阪
和凝凍的雲天
生命不停地自燃
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用筋骨還能飛奔一千裏
汗血馬
撲倒在生命的頂點
焚化成了一朵
雪白的花
《汗血馬》描寫了汗血馬極盡奔馳之耗盡汗與血,從飛奔到自燃到撲倒的過程,悲壯而奇美,讚頌了它頑強不息、倔強的奮鬥精神
根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長,
向下,向下……
我相信地心有一個太陽
聽不見枝頭鳥鳴,
感覺不到柔軟的微風,
但是我坦然
並不覺得委屈煩悶。
開花的季節,
我跟枝葉同樣幸福
沉甸甸的果實,
注滿了我的全部心血。
人物評價
牛漢既是個編輯,也是個詩人,兩個領域的成就都極突出,且都以個性鮮明、剛正不阿著稱於現當代文壇。因為剛正不阿,他坐過國民黨的牢,也坐過共產黨的牢。前者因為搞學生 運動,後者因為著名的“胡風反黨集團案”。“胡風反黨集團”眾多成員,他是第一個遭拘捕的。兩次蹲監獄,好像更激發了他骨子裏的剛正不阿,從此愈發耿直、真率。80年代初,他榮獲全國詩歌創作獎,頒獎大會上,趕上胡喬木給他頒發證書,居然拒絕與胡握手。剛正個性從中可見一斑。
綜合評價
牛漢就是時代浪濤中的堅強者,是當代不平靜詩壇的硬漢。即使在困難的狀況下,他仍能以各種題材展現自己昂奮不羈的堅強人格,抒發自己充滿深邃人性的情思。這位寫過長詩《鄂爾多斯草原》的詩人,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他的大部分作品多托草木以言誌,借鳥獸以抒情。寄托著作者堅強的性格和不屈的意誌,為人們塑造了生命蓬勃而壯烈、渴望自由和奮鬥的崇高的藝術意象。
牛漢先生曾自我定位:“我不屬於任何美學的u2018主義u2019,我不在什麽圈子裏。我讀的書很多很雜,恨不得把人類全部優美詩篇咀嚼完,但是我永遠不倚賴文化知識和理論導向寫詩,我是以生命的體驗和對人生感悟構思詩的。我的人和詩始終顯得粗糙,不安生,不成熟,不優雅。我的詩都是夢遊中望見的一個個美妙的遠景,我和詩總在不歇地向它奔跑,不徘徊也不停頓,直到像汗血寶馬那樣耗盡了汗血而死。死後升天或入地,變神或變鬼,想都不去想。這也可以說就是我這個人,以及我的詩的性格吧!”
個人評價
燎原:牛漢是中國現代詩歌原野上一棵汗血漚漬的大樹。他半個多世紀的詩歌,是民族多難曆史和生命迎血而嘯的證詞。在他的詩歌世界,那種來自蒙古族基因中北方草原式的徹骨的荒涼,與鷹隼、猛虎、汗血馬的悲憤和迅猛,呈現了靈魂在砍伐與傷殘中火花迸濺的真相。深刻廣大的悲憫情懷、對於民族痛苦的承擔、對於生命尊嚴的捍衛,使他的膽汁質詩人形象,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人格和良知的坐標。
沈奇:岩石般粗礪而堅實,火焰般狂野而熱切;來自骨頭,發自靈魂,立足於腳下的土地,取源於本真生命的真情實感,繼而以本質行走的語言風度和不拘一格的藝術形式,在時代風雲、人生憂患與艱難困苦的命運中,尋求不可磨滅的人性之光和生命尊嚴,並賦予思想者、尋夢人、海岸、草原、大樹及熱血動物這些核心意象以新的詩意和內涵,使之成為當代中國詩歌最為難忘的藝術形象和生命寫照――牛漢的詩,境界闊大,氣息沉鬱,是永不為時代所馴化、為苦難所摧折的獨立人格與詩化人生所發出的呐喊和追求;跨越時代的局限與意識形態的困擾,牛漢的詩歌創作,最終作為純正詩歌寫作的人格化身和生命寫作的傑出代表,為中國新詩的現實與未來,留下了無可替代的精神力量和藝術財富。
唐曉渡:牛漢的詩歌寫作縱貫現當代,是同時代詩人中影響卓著而又碩果僅存者之一。他近三十年來的作品風骨崢嶸,尤其鮮明地體現了其“自在生成”的美學品格:一方麵,“一首詩從醞釀到誕生的過程,仿佛一個自在的生命”;另一方麵,由於其自在性同時牽動著個體詩人的生存/語言整體,因此,一首詩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它能否既構成對這一整體的否定,又構成對它的重新肯定。牛漢的詩不“賦予”,隻“揭示”。當他把他的每一首詩,詩中的每一行,每一句,以致每一個語詞,都置於囚禁/突圍、沉淪/救贖、遮蔽/澄明、毀滅/新生的臨界點上時,他也使自己置身於這樣的臨界點上,或者不如說,他就是這樣的臨界點。他與它們一起經曆那些方生未死、方死未生、生生死死的瞬間並融入所有這些瞬間,而無數這樣的瞬間構成了另一重天地,一個經驗和超驗、現實和夢幻、發生學和本體論混而不分的生命――審美時空。在這個意義上,牛漢的詩是真正的“大地之詩”,它來自“曆史的最隱秘處”,並由於持續發出“有著異常堅定不泯的記憶”的聲音,而成為對詩歌寫作行為以至詩歌自身的永不過時的質詢。
吳思敬:牛漢是一棵常青的世紀之樹。牛漢是豐富的,也是不可重複的。從青年到老年,不管是人生的逆境還是順境,他始終摯愛的是詩,他以旺盛的寫作衝動和不懈的藝術追求,為我們的時代奉獻了一批批的詩歌精品。牛漢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人品與詩品達到完美統一的詩人,他有一種大氣魄,他的剛正不阿與勇於抗爭為缺鈣的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種精神榜樣。他始終葆有一顆童心,始終與青年詩人心靈相通。
獲獎作品
牛漢的詩歌《悼念一棵楓樹》,獲1981―1982年文學創作獎;平反後結集出版的詩集《溫泉》,獲全國第二屆優秀新詩詩集獎;2003年他又以幾篇新作,獲“新世紀第一屆《北京文學》獎”一等獎。他有9篇作品,先後被選入中學教材。2003年,他榮獲歐洲馬其頓的“文學節杖獎”,他的文學成就得到了國際的認可。
作品解讀
見證“苦難”
餘 瑋
“我的詩不是個人的自傳,而是曆史大傳的一個微小的細節,是曆史結出的一枚果子。我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曆史的一個活生生的、新鮮的斷層,有一種史詩的痛感。”又說:“我和我的詩所以這麽頑強地活著,絕不是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為了對曆史進行報複。我的詩隻是讓曆史清醒地從災難中走出來。”
――牛漢
“我的詩隻是讓曆史清醒地從災難中走出來。”
⠂ 我們在苦苦跋涉 牛漢
在牛漢的情境詩中,其美好的生命意象,常常置身於險惡的情境之中:有的處在被槍口瞄準的危急關頭,如《麂子》;有的已經被暴力所“殺害”,如那株被砍倒的楓樹;但更多的仍然是在嚴酷的生存境遇中,被邪惡蹂躪成傷殘,如《華南虎》、《半棵樹》、《巨大的塊根》等等。但是它們並沒有倒下,而是在扭曲變形中頑強地生存,堅忍、果敢地與險境相抗爭。總之,牛漢情境詩中意象與情境的審美關係,常常是生命意象的反抗力量,與險惡情境中殘酷暴力的相互衝突和相互博鬥。牛漢情境詩中沉重的苦難感與強大的力量感,就是由此產生的。作品將源於生命的沉痛和至死不移的人格追求,寓於有相似遭遇的動物和植物身上,以一種象征性形象或意境來表現。
艾青說:“苦難比幸福更美。”艾青是新詩史上,第一個不使苦難在筆下失重的大詩人。當年,血氣方剛的牛漢,就是衣袋裏裝著艾青的《北方》詩集,走上抗日和寫詩的道路。艾青對牛漢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也是終生的。艾青的《北方》詩集之所以具有史詩的分量,就在於獨創了許多凝聚著民族苦難的情境。牛漢也像艾青那樣,努力去開創詩歌中獨特的苦難情境。他說:“如果沒有發現新的情境,決不抒寫一行詩。”
牛漢說:“我的詩不是個人的自傳,而是曆史大傳的一個微小的細節,是曆史結出的一枚果子。我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曆史的一個活生生的、新鮮的斷層,有一種史詩的痛感。”又說:“我和我的詩所以這麽頑強地活著,絕不是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為了對曆史進行報複。我的詩隻是讓曆史清醒地從災難中走出來。”以一個見證人的身份,表現特定曆史時期的民族苦難,祈盼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再一次重複這樣的大災難,是牛漢詩歌創作的“自定義”。
真正經曆過大災大難的人,最能理解幸福。
幸福不是享受
“1955年被捕,反革命帽子戴了25年,沒有公民權,更沒有發表作品的權利;不斷地勞動改造,在單
⠂ 牛漢筆跡
位裏也幹幹編輯,一搞運動就叫你抄卡片去。然後到農村去勞動,一勞動就兩年、三年。一到過節,就把我們轟到八達嶺去幹活……那個時代非常可笑,非常荒謬,更談不上幸福”。牛漢說:“大概一個悲痛的人,一個經曆了這麽多誤解、歪曲、迫害和打擊的人,真正經曆過大災大難的人,最能理解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空洞的,不是現實的享受。幸福是發自內心的精神追求,是一種理想的境界。”
牛漢這一輩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難:流亡、饑餓、受迫害、被捕、監禁、坐牢、受審判、勞動改造,什麽重活都幹過……的確稱得上是一種“痛苦而豐富的人生”,他的詩就是這種生命痛感的真實記錄。如果說他的早期詩作在傳達這種痛感時還顯得過於激烈和外露的話,那麽經過煉獄般生活磨難後的詩風則變得深沉和凝重了。“要讓我談苦難太容易了,我的詩裏都有,血淚、憤怒、控訴……但是,之所以我沒有向苦難低頭,沒有潰退,沒有逃亡,沒有墮落,沒有投降,沒有背叛自己的良心,沒有背叛人文精神,沒有背叛詩。是因為我相信一定有一種更高尚的,超脫一切現實規範、一切利益計較的人文境界、人文精神,值得我去追求。這本身就是幸福的一部分,你說它是幸福也可以。”
在牛漢看來,幸福就是這樣不斷地追求、發現、突破、再追求的過程。“為了詩,為了文學,我可以付出一切。在任何情況下我都沒有放棄詩,沒有停止文學創作。我的詩跟我一生的經曆是密不可分的,寫的是帶有自傳性的內心活動,詩反映了我的生命狀態。”
生命的動力
他說詩是他生命的動力,沒有詩也就沒有他今天。2003年5月,訪問中國的馬其頓作家協會主席斯來列夫斯基在中國作家協會向牛漢頒發了“文學節杖獎”。該獎是馬其頓作家協會設立的一項國際性文學獎。“當得知馬其頓共和國的u2018文學節杖獎u2019授予我時,頓時感到十分慚愧和不安。節杖,在我的心目中是個博大而高遠的意象,它不僅象征莊嚴和神聖,還顯示著凜然巍然的權威。而我,不過是一個朝向人類詩歌聖境苦苦跋涉的平凡的老人而已;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動蕩嚴酷的生涯之中,曾渴望為理想世界的創建,全身心地將自己燃燒幹淨:血漿、淚水、筋骨,還有不甘寂滅的靈魂,都無怨無悔地為之奉獻。或許就是由於這點執著而且癡情的精神,才得到讀者的理解和信任;也可以說正因為個人的命運始終與國家的安危和民族不滅的信念息息相關,才熔鑄成我的真實的人和詩的氣質。”
在現當代詩壇,牛漢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在中學生中間,更因為他的不下10篇詩文入選了人教版教材及中國香港和韓國的學生課本,而有著無數的粉絲。在目前《詩選刊》搜狐網舉辦的中國首次詩歌讀者普查中,68萬讀者投了他的票。在評出的十大受喜愛的詩人中,牛漢排第5位。“得到讀者的認可,我很欣慰。”
“在中國眾多的詩人之中,在詩歌的創作領域中,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傑出者,但是我的確是個不同尋常的虔誠的跋涉者。我雖平凡卻十分堅毅。”牛漢說:“我一生寫過多少首詩,從未計算過,但是有一點我是清楚的,我的詩絕大部分是沉重的,這的確是我的終生遺憾。多少年來,我一直渴望寫一些甜蜜的柔和的詩篇,我苦苦地寫詩也正是為了能嚐到一滴從未嚐到的蜜。在中國近百年的曆史中,作為一個真誠的詩人,沒有寫過一首苦味的詩的詩人幾乎沒有。如果有誰自命為詩人,卻從未寫過一首苦味的詩,我絕對不信任這個詩人的品質,我更不會欣賞他或她的詩。我多麽渴望自己的詩能讓讀者咂出一點未來的甜蜜。”
石緣
牛漢的書房不大,但整麵牆是書架。書,橫的、豎的,密密匝匝,大部分是詩集和文學作品。記者注意在案頭和書櫥裏有許多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石頭,從形態到色澤全是些未經洗磨打光的天然石,通體裸露著不馴的野性。牛漢與這些石頭有著不同尋常的情誼。
詩人指著一個用精致的木盤托著的大石頭談開了――那是牛漢在湖北古雲夢澤服勞役時,有一次在炎炎的陽光下翻土,麵前突然出現一塊鵝黃色的石頭,他彎下腰身,捧起了它,它比一般石頭重得多,牛漢用裸身的熱汗擦淨了它,它像被喚醒睜開眼睛似地閃射出凝重而深情的光芒。一位古典文學專家把它接過手,掂了又掂,摩挲了又摩挲,還用舌尖舐舐,對牛漢說:“你找到塊寶貝,多半是田黃,不過打磨起來極難。它在地下至少埋沒了幾萬年了。”這位古典文學專家又說:“可以斷成石料,打磨成最名貴的圖章石。”牛漢心想:為什麽要傷害它,把它肢解為圖章?不能,決不能!應當保存它完美的形象,也可以說是一個經神聖的土地孕育而成的詩的意象。
“並不是因專家鑒定這塊石頭才突然變得珍貴起來,我從地下遇到它的那個瞬間就感到它的靈性;偌大的一片未開墾的荒地,全是褚色的膠泥,為什麽隻發現這一塊石頭,它怎麽能經受了幾萬年的深埋而沒有化為泥土?”牛漢帶回宿舍後,藏在枕邊,夜裏常常摩挲它,擱在額頭,沁涼沁涼的,仿佛有一股清瑩的泉水浸潤著他燥熱的肌體。“我曾試圖寫一首詩,但沒有寫成。隻記得想寫它3個高潔的品性:第一,它堅硬,經得住埋沒,抗得住腐化;第二,它沉默,耐得住寂寞;第三,它心中聚著不滅的火,遇到打擊,能燦然迸發出來。這塊石頭(就是托在木盤裏的)給了我大的智慧和力量。我從此學會了石頭的沉默,發現沉默是最堅固的語言,沉默是最深遠的境界,如卡夫卡所說,一個人或許能逃得過歌聲(還有詛咒),但絕逃不出捕捉不到的沉默,沉默是一個沒有盡頭的世界。”
魁偉的身材,炯炯放亮的眼神,聲如洪鍾,穩健昂首的步伐,要不是一頭華發,硬朗得你根本無法與他80多歲的年齡相並聯係――舉止言談精氣神十足。采訪的那天,沒想到恰好是牛漢83歲的生日,中國作協和詩刊社的領導先後向他祝賀生日。“我腰板很直!不,我的脊梁很直。”牛漢的話幽默而有詩的味道。目前,每每有人稱羨他身體健康時,他總說多虧了那20多年的勞動改造。一切的不幸被一句輕鬆的幽默帶過,無數的磨難已化作斑斕的人生。
牛漢的夫人吳平可謂是名門之後,她的爺爺曾任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相當於教務長),是後期桐城派的領袖人物。吳平曾在河南洛陽一帶和牛漢一起做黨的地下工作。吳平在晚年因為骨折而多年臥床不起,全憑牛漢一人照料。“現在,老伴走了,我已成了孤家寡人,也無家務瑣事纏身,又可一心一意專事寫作了。”
“我現在的生活挺好的,閑人一個,粗茶淡飯,飯後無事看看書,看看電視,出去散散步,有時候跟年輕人談談心。現在我的人生到達了這樣一個開闊、自在的境界,可以談自己的心裏話、真話,把心中的疙瘩、塊壘吐出來,本身是一種舒暢的感覺,你說是幸福也可以。”牛漢這位山西漢子真有些口直心快。
第一本書
作者牛漢是位詩人,寫起散文也有詩意。但本文的詩意,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浪漫的抒情,而是來自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文章開頭很有特點,從一位詩人來訪談起,自然引出本文話題,既點明“我的第一本書”指的是小學一年級國語課本,又表明這第一本書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裏作者寫道:“我的童年沒有幽默,隻有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這句話很有詩意,但又似乎有點兒玄妙,這與“我的第一本書”有什麽關係呢?下文便圍繞“我的第一本書”展開敘述並回答這一耐人尋味的話題。
父親從城裏帶回來的書,與紅薯一樣,在上個世紀初偏遠的鄉村,“都是稀奇東西”。它引發“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為不識字而隻能認畫,但仍然感到“書裏有很多奇妙的東西”。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的一部分吧,雖然作者沒有明說。這些書,盡管也許給作者帶來了好奇、快樂和夢幻,但那畢竟“是父親的,不屬於我”。接下來,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書”的敘述上。
從第3~9段,寫“我的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曆。
上小學的第一個學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說,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但祖母告知父親,全班才三個學生,而第三名卻是連“一隻手幾個指頭都說不上來”的二黃毛。這引起了父親對我成績的懷疑,於是要“我”拿書來考“我”,可“我”拿來的是“一團紙”,是攔腰截斷的沒有封麵、沒有頭尾的半本書。當父親問明那半本書的去處之後,隻是歎了一口氣,並繼續讓“我”背書,“我一口氣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親要“我”拿回那分給同學喬元貞的半本書,並為我們倆“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
接下來(第10段),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念書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應該還有別的書,而“我們就隻念一本《國語》”。如果說,前麵寫的是“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那麽,這一段則進一步交代了這是“真正的第一本書”。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並未就此打住,而是“回過頭來說說我的第一本書”,進而寫出念書給“我”帶來的快樂。並交代與“書”有關的幾個人的命運。
文章最後呼應開頭,表達了對第一本書的珍視銘記之情。
但是,讀過本文,深深打動我們的卻不僅僅是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而是與書有關或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那濃濃的真摯的情意,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那份獨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學期結束,父親問“我”考了第幾名,“我說:u2018第二名。u2019”父親非常高興,又是撫摸,又是誇獎。“我”把那半本“淒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當問清原委後,父親並沒有批評和指責,隻是深深歎著氣。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歎息,既包含著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親在昏黃的油燈下,為“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新的學期開始,父親便帶“我”到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外村上學去了。作者對父親著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樂於助人。
第二是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便把這惟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孩子半本書分給別人的時候,便深深地歎氣,歎氣之後便修補成兩本書。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己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一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一頓之後說:“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麵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這句話雖有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鄉間村鄰的友好淳厚的情義。盡管家家都非常窮困,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卻彌足珍貴,溫暖人心,也深深感動著今天的讀者。
第三是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這一點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單獨來一段補敘。文中寫道:“課本上的第一個字就是u2018狗u2019,我有意把狗帶上。兩條狗像小學生一般規規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戶外麵等我。我早已把狗調教好了,我說u2018大狗叫u2019,大狗就汪汪叫幾聲,我說u2018小狗叫u2019,小狗也立即叫幾聲。”――這出人狗合演的“雙簧戲”,應是最好的情境教學吧。確實,當我們讀到此處,忍俊不禁,深深被兒童時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動,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多麽惡劣、生活處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獲得的一點樂趣啊!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吧。
當然,“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也來自人間的溫暖和友情。
著有詩集《彩色生活》、《祖國》、《在祖國麵前》、《溫泉》、《愛與歌》、《蚯蚓和羽毛》、《牛漢抒情詩選》等十餘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華散文珍藏本ⷧ漢卷》等七本,詩話集《學詩手記》、《夢遊人說詩》2本。近幾年日本、韓國匯編出版了牛漢的詩選集。
悼念一棵楓樹
湖邊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楓樹
被伐倒了
在一個秋天的午後……
幾個村莊 和這一片山野
都聽到了
楓樹――倒下的聲音。
每家的門窗和屋瓦
每棵樹,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樹上的鳥,花上的蜂
湖邊停泊的小船
都顫巍巍哆嗦起來……
是因為悲哀嗎?
這一天
整個村莊
和這一片山野上
飄著濃鬱的清香
這清香 灑落人的心靈上
比秋雨還陰冷
想不到 一棵楓樹
表皮灰暗而粗獷
散發著苦澀的氣息
在它生命的內部
卻貯蓄了這麽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傷
楓樹直挺挺的 架在草叢和荊棘上
那麽龐大,那麽青翠
仿佛比它站立的時候
更要挺拔和雄壯
三天之後
枝葉還在微風中簌簌搖動
葉片上還掛著明亮的露珠
仿佛億萬隻含淚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別
哦,湖邊的白鶴
哦,遠方的老鷹
還朝著楓樹這裏飛翔
楓樹 被解成寬闊的木板
一圈圈年輪
湧出了 一圈圈凝固的淚珠
淚珠 也透著芬芳
不是淚珠吧
是楓樹的生命還沒有死亡的血球
村邊的山丘
黯淡了許多
仿佛低下了頭顱
伐倒了一棵楓樹
伐倒了一個與大地相連生命的歸宿
《悼念一棵楓樹》獲1981年-1982年文學創作獎,《溫泉》獲全國優秀新詩集獎
滹沱河邊
作品原文
從我三四歲時起,祖母常兩眼定定的,對著我歎氣,說:“你這脾氣,真是個小滹沱河。”每當我淘氣得出了奇,母親和姐姐也這麽說我。但從她們的話音裏,我聽不出是在罵我,似乎還帶著一點讚美之情;可她們那嚴正的眼神和口氣,明明有著告誡的意思。我真不明白,為什麽要把我和滹沱河一塊說。
滹沱河和我們村莊隻一裏路光景,當時我還沒有見到過滹沱河。什麽是河,我的頭腦裏沒有一點概念。隻曉得這個滹沱河很野,很難管束。真想去見見它,看我究竟和它有什麽相同之處。我想它多半也是一個人,比我長得強大,或許隻有它能管住我。
過了不多久,記得是個春天,我隨著姐姐和寶大娘帶著竹籃和小鋤到滹沱河邊挖野蒜。一路上寶大娘牽著我。她沒有孩子,特別喜歡娃娃們。我問寶大娘和姐姐:滹沱河是個什麽模樣?見了他我怎麽喊他?她們說:“不用喊,它又不是人。到那兒以後,你就曉得了。”她們的回答我還是弄不清楚。
當我們走向一片望不到邊際的曠野時,寶大娘指著前麵說:“那就是滹沱河。”但我並沒有看見什麽,哪裏有滹沱河呀?那裏什麽都沒有。那是灰灰的沙灘,無知無覺的躺在那裏,除去沙土之外,竟是大大小小的石頭。我感到異常的失望,滹沱河啊,你丟盡我的臉了!我怎麽會像眼前這個喊不應打不醒的滹沱河?
姐姐和寶大娘說說笑笑地在岸上的樹林子裏低著頭挑野蒜,我懷著滿腔的悲傷向她們說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尋我那個失落的夢,在滹沱河那裏尋找我心中的滹沱河。
……
前幾天,不斷下暴雨。今天並沒有雲。卻令人感到是黑沉沉的,而且很低。我不歇氣地隨著大人們跑著,一過關頭(一段古城牆),赫然地望見了滹沱河。它不像水在流動,是一大塊深褐色的土地在整個的蠕動。看不見飛濺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萬萬匹野獸弓起了脊背在飛奔。由於飛奔,它們一伸一縮的軀體拉長了多少倍,形成了異常寬廣的和諧的節奏。滹沱河分成了明顯的上下兩部分。下麵是凝重的水的土地,上麵是飛奔的密密匝匝的一色的野獸,它們仿佛空懸地飛奔在水的大地上。我所聽到的那淹沒一切的聲音,正是這千千萬萬匹野獸的狂吼,還有被它們踐踏的大地的喘息聲。
......
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它大,我小。我永遠長不到它那麽大,但是,我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裏,包括它那深褐色的像蠕動的大地似的河水,那顫栗不安的岸,還有它那充滿天地之間的吼聲和氣氛。
作品點評
本文是一篇含義頗深的敘事散文。文章敘述了幼年時對家鄉河――滹沱河產生的一段不解的情結,抒發了作者熱愛家鄉的摯熱情感。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段),寫幼小時候,祖母她們都說“我”像滹沱河,於是我產生了想見見她的念頭。
文中的“罵”、“讚美”、“告誡”的含義,隻是在“我”淘氣得出奇時,他們給與的一種帶有疼愛的警告和勸誡。
開始時,“我”對祖母她們的話的認識,隻是覺得自己性情有點野,很多時候都不受大人們的管束。大概是這個緣故,才把我與滹沱河相比。所以“我”當時認為滹沱河多半也是一個人,比我長的強大,能夠管住我。
第二部分
(第3~9自然段),寫過了不久,“我”第一次見到了滹沱河,滹沱河卻成了“我”失落的夢。
因為“我”心目中的滹沱河應當是橫衝直撞的大水,應當有磅礴的氣勢。然而眼前的滹沱河竟是一條一點水都看不見的滹沱河,“除去砂土之外,盡是大大小小的石頭”,使我異常悲傷。滹沱河成了我失落的夢。
這一部分,作者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描寫方法。首先虛寫心目中的滹沱河,其次實寫見到的沒有水的滹沱河,然後再虛寫自己想象中的滹沱河,從而突出了滹沱河在我心靈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
(第10~17自然段),寫“我”終於見到了氣勢宏偉、狂吼飛奔的滹沱河,了卻了心願。
這部分先寫大水來時的宏偉氣勢。
當大河發水時,我終於見到了朝思暮想的滹沱河。
“一骨碌”、“衣服也不穿,拔腿朝門外跑”、“一邊跑、一邊喊”,這些動作,表達了我想見滹沱河的急迫的心情。
寫狗的情態,寫河水的聲音,寫人們的呼喊聲,都烘托了滹沱河發大水時的氣勢。
寫祖母攔阻我,姐姐尋找我,既寫出了滹沱河發大水時,人們惶恐不安的心態;同時,突出了我的脾性“說來就來,誰也說不清楚,怕自己也說不清楚”,確實像滹沱河一樣,攔阻不住。
接著寫滹沱河狂吼飛奔的氣勢。寫“我”伸手想去摸滹沱河河水,是流露出自己對滹沱河的親切感情。
之後又寫了“我”見到滹沱河的感受。
最後寫幾天後大水消退,“我”又一次去看望這與自己已經難舍難分的滹沱河。
第四部分
(第18段)抒發自己與滹沱河難舍難分的依戀的感情。
雖然滹沱河那麽偉大,我那麽渺小,但是“我”覺得自己與有滹沱河相似的性格而感到自豪
本文入選上海版初一第一學期語文課本第二單元
相關內容
我到過桂林兩次。每次歸來,有幾個友人總要問:“老兄,寫了幾首風景詩?”我說沒有
寫,他們都不相信。他們說,桂林的山水那麽美妙,怎麽會無動於衷呢?不寫詩對不住桂林。是的,每當航行在碧青的漓江上,兩岸拔地而起的青嫩的山峰,山的顫動的倒影,蔥蔥鬱鬱的竹篁,還有那煙雨迷蒙的水墨畫似的情境,著實把我深深地迷住了。但是,當時與過後,我並沒有萌生過寫風景詩的念頭。我曾就這個事實與綠原談論過。我對他說,在美麗的山山水水麵前,我寫不出詩來,我沒有描畫純淨的自然美的情緒。我的心靈似乎更容易被那種遼闊與壯美的境界和大自然中某些能夠引人震驚的、在困境中堅毅不屈的現象或生態所觸動,除開屬於個人氣質的因素之外,還由於不善於純客觀地描繪事物,寫所謂的“自然詩”。如果主客觀之間沒有某種機緣,我是無法憑借冷靜的技巧寫一行詩的。綠原去過桂林,也沒有寫出一首讚美漓江風景的詩。但有不少詩人,遊一趟桂林或黃山,可以寫出十幾首、幾十首詩。他們寫柳煙、細雨、漁家姑娘、碧流、翠峰,我佩服他們這種捕捉詩情畫意的本事。我去過黃山,遊得也很暢快,登上天都峰,目睹了雲海日出,卻隻寫了一首短詩《昆蟲的歌》。我在詩裏說,黃山是“人的聖地”,也是“昆蟲的聖地”。我到過玲瓏剔透的鼓浪嶼,寫了一首《生命》,我歌頌了一株在巨岩的頂端困厄與頑強地生長著、姿態蒼老而佝僂的榕樹。我認為,對一個詩作者來說,他們應當寫出與眾不同的“特殊”的情境與形象,他寫的詩誰也無法摹仿,而且他自己以後也無法寫第二首相似的詩。這種產生詩的特殊的情境與機遇,不能無中生有地虛構。當然,這隻是我的看法,不能強加於別人。
創作
1973年6月,我第一次去桂林時,寫了一首《華南虎》,連我自己事先也沒有料到竟然寫了一首大煞桂林風景的老虎詩。老虎,按它的氣質與形象,很難與桂林山水聯係起來。但是,我卻以憤激的情緒寫了一隻體態並不出眾的虎。有生以來,我多次見到虎。那些虎,比桂林的這隻華南虎,要威武得多。1951年,在齊齊哈爾見過一隻囚放鐵籠不久、狂吼不已的東北虎,在北京動物園見過不下三五隻老虎。但都沒有動過寫虎的念頭。前麵說過,我的氣質不是喜歡寫壯美的事物嗎?為什麽沒有寫狂吼如雷的東北虎?一般說,我這個人對生活的感應還不算遲鈍,但讓我冷靜地剖析我當時的感應,使之理論化,確沒有這個本領。我隻能盡量真實地寫下當時形成詩的經過。
冷靜地想想,1973年的當時,我如果在另一個地方,遇到老虎,不見得能寫出這首《華南虎》。桂林動物園的這隻虎,給我的靈魂以震驚的是它的那幾隻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還有牆上帶血的抓痕,一下子把我點爆了起來。當時,我在湖北鹹寧文化部幹校,絕大部分學員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別的城市,我是屬於少數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不待說,情緒是異常沉重的。那天,桂林的天氣燠熱難當。我和兩位同伴坐在幾棵夾竹桃樹陰下一條石凳上休息。──桂林的夾竹桃不是盆栽,它是高大的樹,有三四丈高,滿樹粉紅的花朵,發出了我熟悉的甜甜的氣味,否則真難相信它就是夾竹桃。對麵是桂林動物園,由於無聊,我們走進園內。炎炎如火的陽光,蒸烤著一個個鐵籠,裏麵大半是蟒、蛇,還有幾隻猴。在最後一排鐵籠裏,我們看到了這隻華南虎。正如我在詩裏寫到的那樣,它四肢伸開,沉沉地睡著(?)。我看到血淋淋的爪子,破碎的,沒有爪尖,最初我還沒有悟過來,我記得有人告訴過我,動物園的老虎,牙齒、趾爪都要剪掉或鋸掉。這隻虎,就用四隻破碎的趾爪,憤怒地絕望地把水泥牆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淺淺的血痕,遠遠望去像一幅絕命詩似的版畫。我立在鐵籠外好久好久,我想看看虎的眼睛。人的眼睛是靈魂的窗子;虎的眼睛也應當是靈魂的窗子。但它始終沒有轉過臉來。這四隻虎爪已經足夠使我的靈魂感到慚愧。我想,從遙遠的長江南岸來桂林,原隻是想在大自然無邪的懷抱中解脫一下,目前我居然還作為一個觀眾,有興趣來欣賞被囚禁的老虎。我沒有老虎那不馴的氣魄,不但自慚形穢,而且覺得心靈卑劣,於是,匆匆離開。我並沒有聽到虎嘯,但期待著1951年在嫩江岸上聽到過的東北虎那樣的怒吼。我從來沒有聽過比虎嘯更淒厲的更洪亮的聲音,我即使再悲憤,拚出全生命的血氣,也吼不出如此強勁的聲音。
回到幹校時,當天就匆匆寫了這首《華南虎》。寫得比較長,大約在一百行上下。我寫詩有個弱點,不凝練。綠原多次提醒我說,不論做人,還是作詩,都應當盡力凝練,抒情詩一般不要超過一百行。我生活作風散漫,寫詩常常拖遝,不深刻,感情不集中,很不講究結構。綠原的話,十分中肯。因此,1979年,我整理謄清這首詩的時候,我刪去枝枝蔓蔓的東西,剩下不到五十行。目前編集子時,我在文字上作了少許改動,結尾添了兩行:
還有滴血的,
巨大而破碎的趾爪!
感受《華南虎》
我覺得,華南虎不羈的靈魂,掠過人們的頭頂,騰空而去,總屬虛幻,即使讓人看見它的“火焰似的斑紋,火焰似的眼睛”,總感到還沒有寫出最震懾人心的那個特殊的形象,應當讓滴血的趾爪掠空而過,讓虎爪的受傷的血,一滴一滴,像灼熱的熔漿,灼痛那些沉悶而麻痹的靈魂!最後添的這兩行,我感到滿意。一首詩,必須給讀者留下一點難忘的與眾不同的形象。人們常說,每首詩有一個“核”,有一個感情的爆發點;有了這一點,才能把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感情交融起來。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我相信,這首《華南虎》,如果失去滴血的趾爪,而且最後不出現騰空而過的具有動感的形象,它就會顯得平淡無奇。
這首詩,有一處寫得或許過於簡略了,最後一節開頭兩行“我終於明白……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原來寫得較具體,寫到了我當時自責的心情;但我不願意過多地剖析自己,覺得那樣“聯係思想”,有點一般化,公式化,還不如一筆帶過,留下空白,讓讀者去思索。我的這個考慮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刪得太苦,“我終於明白……”用省略號隱去了我的許多內心活動,隻用“羞愧”二字點出我的心情。如果詩的最後一節的頭兩行,單獨成為了一節,前後各空一行,可能更好,使讀者讀到這裏,停頓一下,思考思考我隱去的複雜的感情。
這幾年我寫的詩,包括這首《華南虎》在內,我努力在詩的意境上開拓得深遠些。每首詩,從第一節到尾,是一個完整的藝術生命,每一行、每一個字都是完整的生命的一個有機的部分,不應再多一點或少一點,它的表現形態(不僅是外在的形式)是與詩的情境、形象以及它的氣韻和節奏,是一次完成的。當然達到這個境地是困難的。這隻是我的一個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歌德說過,每首詩都應當寫明創作的時間,這對了解詩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華南虎》表現的那種情感隻能從那個曆史時期的特點去體會。就我個人來說,我當時隻能這麽寫老虎,而當時奇遇似的讓我看見了這隻虎,而這隻虎與我當時的境遇何其相似啊!
(選自《夢遊人說詩》,華文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